农村特有的资源使得幼儿的生活和自然紧密相连,这些独特的自然物给孩子的探究提供了多种可能,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呈现自身对生活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保护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园的植物园里有三种形状不同的葫芦,这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在观察中,冰冰问:“葫芦长得不一样,是不是因为开的花不一样呢?”葫芦架上的藤蔓就像迷宫,怎么才能找到不同形状的葫芦花呢?轩轩跑前跑后,研究过整架葫芦后说:“我觉得它们都一样,都是白色的花,花瓣也是5个,我数过的。”冰冰仔细观察后说:“我看到宝塔葫芦旁边的花是白色的,大瓢葫芦旁边的花是黄色的。”孩子们拥了过来,他们找到黄色的花,顺着藤蔓往旁边捋,穿过交叉缠绕的藤蔓,终于发现黄色的花原来是倭瓜花。经过讨论,孩子们认为葫芦花都是白色的,只是花瓣看起来有点不一样,而且这也与葫芦形状的不同有关系。
当儿童的心智在彼此都感兴趣的问题上聚焦时,他们往往会自动发现那些想探索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一起找到发现事物的方法,体验探究事物的乐趣,并创造性地赋予自己的发现和寻找多重解释的意义。
假设和猜想,支持幼儿大胆验证
小葫芦的表皮上挂了很多白色的小绒毛,欣欣好奇地问:“琳琳,你说葫芦是这些毛毛变的吗?你看这些小毛毛又多又长。”桐桐听了赶紧说:“不对不对,葫芦是葫芦叶子变出来的。”葫芦到底是什么变成的呢?孩子们在叶片间认真地查看着。
桐桐在藤上发现了一个刚刚结出的小葫芦,高兴地说:“葫芦不是叶子变成的,应该是葫芦花变成的,你们看,这个小葫芦还连着花呢。”“我想起来了,我奶奶说了,如果把葫芦花揪了,就长不出来葫芦了。”轩轩大声解释道。同辉又上上下下观察了好多个葫芦,才对大家说:“我敢肯定轩轩说得对,葫芦是从葫芦花里跑出来的,我有新的发现了。”一听到同辉有了新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凑了过去。小汪盯着看了很久,忽然大声嚷了起来:“我发现葫芦下边很多都挂着蔫了的花,看来葫芦花是长在葫芦屁股上的,葫芦是花变出来的。”
对于葫芦是什么变成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假设和猜想。孩子们在葫芦架旁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不断地观察、验证、讨论,汇集思想,不断地从实物的蛛丝马迹中收集着信息。新的发现所引发的惊喜和变化,帮助幼儿逐渐聚焦于问题的关键点,促使验证过程成为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探究过程。
偶发事件,尊重幼儿的解读
一个葫芦突然从架上掉了下来,皮都摔破了。孩子们围在它旁边,宁宁心疼地说:“大葫芦多疼啊,皮都摔破了。”琳琳摸了摸大葫芦摔破的皮,伤心地说:“我再也不想让大葫芦受伤了。怎么办啊?”
孩子们决定设计保护大葫芦的办法。小班的孩子们认为,要用一根粗点的绳子,帮助藤蔓拉住葫芦;大班的孩子们认为,需要结实的兜或者布把大葫芦网起来,还有的选择给葫芦做个底座。各种各样的设计,哪一个才是帮助葫芦不会掉下来的好办法呢?孩子们决定自由结组,每个小组都选择把自己的方案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小组合作的探究中,通过交流和碰撞,孩子们建构了自己对于事物的独特认识与解读。
轩轩找来一根很粗的葫芦秧,用绳子拽住葫芦秧试一试,结果葫芦秧很快就变色了,并且变得很脆,更容易折断了。轩轩又想了一个点子——“把葫芦装进袋子里,就不会掉下来了。”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反对的声音:“葫芦装进袋子里就晒不到太阳,该长不大了。”经过讨论和实验,大家发现用木板、荆条编织,再辅助几根铁丝吊在藤架上,做成一个“小椅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当幼儿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时,他们会借助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帮助自己思考、判断、选择,探究到达某一节点最合适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以及视觉艺术的修正,帮助自己完成对事物和探究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问题情境,挖掘幼儿的智慧
葫芦越长越大,很多叶子也都枯萎了,是不是到了该摘葫芦的时候了?怎么判断葫芦到底熟没熟呢?轩轩摸了半天葫芦,也只能凭感觉说:“葫芦颜色越绿的手感越嫩,越白的摸起来越硬。”欣欣托起一个葫芦摇了摇,听到里边有哗啦哗啦的声音,说:“这个葫芦熟了,我都听到里边的葫芦籽发出的声音了。”天宇说:“我觉得可以挠一下葫芦皮,要是已经变得跟木头似的硬硬的,就差不多可以摘了。”
摘下的葫芦,该怎么处理?琳琳说:“把葫芦拉成葫芦条晒干了吧,就像我姥姥那样做。”大家都赞同琳琳的建议,于是我给他们准备了拉葫芦条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冰冰说:“不刮外边皮,拧着葫芦上边的瓣,刀跟着葫芦跑就行了。”轩轩说:“我们家有个拉葫芦条的盘,把葫芦放在底座上,再用小刀插进葫芦里直接拉就行了。”同辉边拉边说:“刀得斜着点,不然葫芦条就拉不长了。”琳琳拿起拉好的葫芦条,笑着说:“好长的小辫儿啊。”
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的环境,引导幼儿在不断变换的问题情境中,借由自己的经验和不断完善的想法,自行建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旧经验的整合,逐步建构起对外界事物的自我认知。(作者: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幼儿园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