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中,“课程资源”一词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大家清晰地认识到,课程实施的质量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运用水平。
“课程资源”指课程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很多教师会将之理解成教材、活动材料、环境、图像素材等有外显形态的要素。实际上,我们不仅要重视上述外显课程资源,更要关注内隐课程资源,即师幼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生活经验、经历体验等。
开放,让环境资源呈现魅力
环境资源是所有课程资源中最容易让教师接受和利用的。但是,教师若缺乏深入的思考,就会陷于“形式利用”,课程中的教与学无法发生质的变化。开放,并不仅仅意味着将教学的空间从教室转移到更广阔的空间,而是开放学习的通道、开放学习的方法、开放学习的体验。
案例:亲亲小草
春天的时候,小班的D老师想把小区内生长的各种小草作为教学资源,就按不同种类各拔了一些,然后在教室里带领孩子认识。
同样是关于小草的活动,W老师制作绘有各种小草形态的名片,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然后依据名片去小区找小草。实在找不到的,可以寻求小区的叔叔阿姨们帮助。
D老师利用周边环境资源让儿童获得对小草的直观感知,这一点值得肯定,但需要思考的是:课程中的教与学如果仅停留在静态的认知结果,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又在何处?
而W老师的做法,使孩子们努力调动了视觉专注力:我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小草?我怎么判定找到的是正确的?观察、比对、排除、选择、运用、迁移,种种学习智慧油然而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里,我们可以看见孩子的激动与欣喜,那是他们在调动过去所有学习经验基础上的向前迈进。它带给儿童强烈的自我驱动与情感体验,帮助儿童获得不一样的学习经历。
多质,让自然资源凸显价值
多质,指同一种课程资源应开发其多样的价值。教师只有将资源视为拥有“多质”的特性,才能在课程行进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获得最佳途径、最佳收益的教与学。
案例:向日葵生长记
2016年2月23日,孩子们寒假返园。幼儿园为每一个大班孩子准备了伴手礼——葵花种子包。于是,围绕着葵花的主题活动开始了。
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种植活动不同的是,我们将之视为独特的课程资源来做。于是,课程的网络不断交错着、编织着。
主题行进中期,随着葵花的逐渐长高,孩子们在交流时出现“我的比你高”之类的话题,教师敏感地抛出“谁的葵花长得最高?”的疑问。于是,关于测量的活动出现了。起初,孩子们先用目测的方法确定几棵长得高的葵花,然后分别以自己的身体为量具,让同伴看葵花到身体的哪个高度并记录下来,但很快受到了质疑:小朋友只能站在种植箱外和葵花比较,而每个种植箱装的泥层厚度不一样,这样泥层厚的就划算,会导致结果不准确。于是,一种更为理想的量具——小棒出现了。因为要比得公平,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测量的方法进行修正……从用自己的身体到使用小棒较为准确地量,孩子们经历了多次尝试与验证。原本以高结构集体教学方式来做的测量活动,就在一场“最高葵花王”的趣味发现中静悄悄地进行着。
试想,如果将葵花种植视作单一性质的种植活动,孩子们最终能获得的是责任心、葵花生长认知、葵花种植常识。一旦运用“多质”的眼光审视该资源,孩子们不仅可习得上述经验,会经历寻找适宜量具和方法的独特数学学习,还会惊奇葵花瓣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颜色多变,从而使学习充满变化与挑战。
顺应,让兴趣资源唤醒力量
如果说环境、自然资源是外显资源,那么来自儿童的兴趣、经验、感受、体验等,均是值得守护的课程内隐资源。内隐资源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的敏感才能发现或捕获。
案例:樱花树下的歌会
大班“拜访大树”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幼儿园的樱花树非常迷恋。一次偶然的机会,大(2)班姜老师听到几个孩子争论“樱花树下可以玩什么”。第二天晨会,姜老师抛出了话题,各种各样的点子油然而生。经过统计,得票最高的是“樱花树下开歌会”。于是,围绕樱花歌会的项目启动。
首先,孩子们讨论了需要成立的项目小组。海报宣传组、服装设计组、舞台布置组、演出票务组、美食提供组等。项目组确立后,孩子们就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自主报名。其次,合作完成各组工作。以票务组为例,小组刚开始行动就遇到了困难:歌会票面上要呈现哪些信息?于是,小组成员自发收集演出门票进行研究,知晓了票面上应该具备的关键信息后,孩子们开始制作门票。此时,又一问题引发争议:座位号应该怎样编排……
在项目化活动里,孩子们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呢?仍以票务组为例,实际上,从孩子们提出收集演出门票起,学习就在无形中产生了。儿童运用智慧完成了“支架”——他人的门票不就是自己设计、制作门票最好的支架吗?同时,门票设计还蕴含了数学中排列、顺序、单双的概念。在这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自我主动探索,不是教师外在的驱动,而是自我内在的驱动。
儿童的兴趣决定了他们能够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学习)。我们经常能发现,因兴趣而驱动的学习中,儿童运用经验决定某件事、争论某个要点、向同伴解释自己的想法、核对事实细节、访问可能提供所需信息的人物、设立调查方向、凭借记忆和想象以及通过观察绘画、记录观察结果,为所完成的工作接受和承担责任,体现了学习的力量。
接纳,让经验资源开始流动
儿童经验亦是课程中值得珍视的部分。教师需始终处于对教学保持“新鲜而陌生”的状态,才会从儿童经验中发现隐含其中的课程资源。
案例:谁的火车长
两个中班男孩在一次建构游戏中,用积木表征“火车”。A男孩搭得又直又长,B男孩搭得则呈螺旋状排列。游戏结束时,A问B:“你说谁的火车长?”然后他自问自答:“是我的长!”B男孩的表情流露出不同意A的说法,但又无法组织语言反驳A,只是说:“我的也很长。”
随后的教研沙龙中,老师们认为案例中出现的概念实质是长度守恒,按固有教材进度看,应是大班阶段的教学内容,因此无须对孩子的困顿做跟进。在后续的澄清环节中,老师们在专家指导下研习如何关注教学中的“真情境、真问题”,接纳孩子的现实需要,而非人为设定学习进程。随后,老师们展开了关于长度守恒的系列活动,并惊喜地发现,儿童可以顺利得到关于长度守恒的经验。
儿童是课程的起点。不管是对于外显资源的开放、多质思考,抑或是对于内隐资源的顺应、接纳思考,就本质而言,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不断让位于师幼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实践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每一个人都切切实实地实现着教育中最美好的变化。(作者:浙江省宁波市启文幼儿园 邵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