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政研(北京)信息中心欢迎您!
  
师德师风落了地入了心
来源: | 作者:zjzy2017 | 发布时间: 2018-06-26 | 2365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安徽阜阳市民的朋友圈被一波波温暖事件刷屏,他们均出自阜阳教育系统:“公交站改作文”的颍上县六十里铺中学的王娟老师,勇救落水路人的界首市邴集中心校的张四齐老师……

温暖不止于此,一年间,阜阳市教育系统不断涌现榜样人物:身残志坚、扎根基层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张茂,37载默默书写教育人生的“安徽好人”武宏钧,特岗教师成长为“安徽省最美教师”的刘海娟等一大批师德模范人物。

这一系列典型的背后,则是阜阳市教育系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成果。近年来,阜阳市找准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破解难点、强化针对性,“量体裁衣”式加强师德建设。

以“爱”立德——坚持23年的宣誓

“我热爱,所有的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又是一个周一,早晨8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士俊带领全校教职工面对着学校内呵护主题雕塑进行集体宣誓。

这项宣誓,从阜阳特教学校1995年建立至今,已经坚持了23年。在学校创建之初,刘士俊就在思考:“面对着一群身心缺陷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这些‘折翼天使’的成长?”

答案找到了:师爱。

铿锵有力的誓言不仅是对每一位教师精神上的洗礼,更是对全体教职工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人格品德修养的强化,从而激发出人间大爱——师爱。

刚刚入职一年多的年轻老师刘亚说,宣誓带给她的感受是事业的起点就是责任和热爱。来校工作已经21年的见玉娟则说,宣誓告诉她的是初心和耐心。

23年来,阜阳市特教学校形成了以师爱为核心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做法。2016年,该做法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单位,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30个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之一。

在界首,只要拨打教育系统人的手机,都会听到一段教师誓词,而在大小每周例会上全市教育工作者都会进行庄严宣誓。这些誓词,是教育局从全市公开征集而来,誓词在内容上既有学习借鉴,又有发展创新。

在全市层面上,阜阳市教育局组织了“重师德、树形象”万名教师宣誓活动,开展了“我的教书育人故事”师德征文、全员师德师风大考试,推动师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立德的着力点是什么?”阜阳市教育局局长梁红群说,是唤醒和培育师爱。从2016年起,阜阳市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与教育队伍建设和教师关爱工程深入融合,与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推进。“只有走心引导、关爱为先,才能吸引新教师爱上教师这个职业,才能破解老教师的职业倦怠,才能真正立起师德。”

以“学”强德——每个乡镇都有师德论坛

张梅用“脱胎换骨”一词来形容参加师道杏坛的意义。

师道杏坛,是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中心学校举办的师德大讲堂。校长马文斌告诉记者:“我们办的大讲堂,突出的是实用性,一是精心选题,题目必须是针对我们基层学校的话题;二是精心选人,根据主题选最合适、最有针对性的人上讲坛;三是精心准备,对演讲对象进行语言培训、内容指导。一般一期师道杏坛讲堂要筹备一个月以上。”

作为口孜镇下辖村小致和小学的班主任,张梅近年来在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方面有了很多心得体会。正好近期口孜镇中心学校准备举行一期班主任管理主题的师道杏坛,张梅被马校长看中,同时看中的还有口孜镇其他学校的几位基层老师。“为了突出实用性,我们划掉了很多专家。”

经过4个老师组成的团队一个多月理论指导、语言培训等“包装”后,张梅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从单纯讲故事到理论实践相结合,从语言不连贯到妙言妙语。

而在整个颍东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属于自己的乡土讲堂,例如“口孜师道杏坛道德讲堂”“袁寨行知讲堂”“杨楼明德讲堂”等,草根论坛更是数不胜数,他们瞄准的都是“身边的感动”。

在阜南县,新创建的阜南教育微信公众号,始终聚焦一线教师、发现身边感动:阜南县首批特岗教师、“安徽省最美教师”,在农村学校走教9年的美术老师刘海娟;充当103个留守儿童代管家长的苗集镇张古小学教师邵玲;短短几年中经历丧子、爱人瘫痪、自己伤病等厄运的坚强老师孟冬梅……

“榜样要从‘神坛’上走下来。”在梁红群看来,只有让身边的教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才能让榜样真正走到教师心中。

以“规”约德——师德与绩效工资挂钩

在临泉县迎仙镇中心学校效能建设办公室,记者看到,本学期开学以来效能办牵头组织的三轮联合督查情况的所有检查表格、情况通报、处理意见等详细资料一目了然,包括教师在岗情况、违反师德师风案例处理意见等全部可查。

“我们实行的是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效能办主任梁浩介绍说,师德师风是重点督查的内容。